谢晴川老师导师有约主讲法学研究能力的养成

发稿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117

(通讯员 潘勤)1028日,南开大学法学院“导师有约”系列活动邀请谢晴川副教授担任主讲人,谢晴川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做了“法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以知识产权法为例”的主题讲座,就为何需要研究精神、如何从事研究、如何培养研究能力等问题与同学们分享了心得。

讲座伊始,谢晴川老师以“为什么要进行研究?”为引,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案例给予了解答,即拥有研究能力意味着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事物的规律、了解事实的真相,不管在哪个领域,要想求生存、图发展,都需要形成研究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研究能力。

谢晴川老师接着从法律与科技、法律与人文的关系这两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事法学领域的研究。谢老师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具体例子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科技与法律是如何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互动,研究科技相关法律问题时应当注意哪些要点,以及如何以人文精神为舵手指引研究的方向。

最后,谢晴川老师对如何培养研究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选题上要关注现实,要有中国意识,学习掌握理论工具的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在研究方法与技能上,应当训练文献检索能力,将社会科学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科交叉思维;三是要通过有的放矢的阅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建立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对外语能力的培养;四是要善于思考,勤于表达,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此外,树立理想信念,做好时间管理,提升自己研究的专注度也非常重要。

在答疑环节,有同学提出怎样利用中外案例进行学习?谢晴川老师特别强调,在研习案例的时候,不能被某一方当事人的主张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分析、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谢晴川老师的本次分享,不仅仅着眼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更为大家法学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提供了指引:中国青年要秉持一个价值理念,即知中国,服务中国,法学理论不是空中楼阁,法律研习要关注现实,法学人应当具备回馈法学实践的现实眼光和回应社会痛点的人文情怀。

据悉,法学院将继续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学子提高学术能力,拓宽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