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第57期“鸣响”学术沙龙开展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的法律前沿解读

发稿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527

(通讯员 邵伯峰)1128日,由法学院2019级法学硕士党支部承办的第57期“鸣响”学术沙龙开展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的法律前沿解读在法学院455召开。支部成员围绕“运用宪法”的法理逻辑与司法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2019级法学硕士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法学院王瑞雪老师受邀进行点评,研讨由2019级法学硕士党支部书记郭光坤主持。

会议伊始,郭光坤首先向大家传达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同学们的生活与实际,带领同学们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法学院王瑞雪老师从宪法与行政法的视角,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大家做了细致的梳理。

接着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方秀丹同学,以“运用宪法”的法理逻辑与司法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她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维护宪法权威。”这生动诠释了党中央长久以来对加强宪法的实施与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一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的关键举措使得宪法的精神能够得到更高的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实现宪法目的与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吕正义同学对“加强法律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互有分工、又密切关联,依据宪法及相关法律进行的法律备案审查工作是实现宪法使命的重要途径。

国际法专业的李彤彤同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治理体系两个视角做了汇报,她谈到,只有坚持国际法的规范与价值,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治理,并由此提升国内治理的结构和进程。通过确立国际法规则、有效运用国际法规则和适时发展国际法规则来体现全球时代的精神和价值,构建良好的国际法体制和机制,促进全球治理的健康发展。

环境法专业的姚言峰同学,从环境法的视角,对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他与会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瑞雪老师也对四位主讲人的观点进行了点评与指导。活动最后党支部书记郭光坤谈到:“初心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同学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扎实学好法律专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据悉,学生党支部还将继续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内容开展研讨,继承弘扬百年南开的爱国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