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高先生,尊敬的庆山书记,尊敬的各位来宾、校友、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高先生90华诞和执教67周年,研讨高先生的学术思想,学习高先生的学术风范。我代表法学院衷心感谢高先生专程从上海赶来亲临大会,衷心感谢庆山书记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衷心感谢各位来宾百忙之中出席会议,热烈欢迎各位校友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回到学院参加会议。
刚才庆山书记的致辞高度评价了高先生对南开法学的历史性贡献。在南开法学后来人的眼里,高先生是改革开放后南开恢复法学学科奠基的一代人最优秀的代表,他创造了南开法学教师中的多个第一:发表了第一篇在全国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并对《专利法》的立法进程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的论文;出版了第一部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学学术专著;主编了第一本《国际税法》全国统编教材;获得了第一个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司法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论文集;第一个走出国门访学、讲学并建立稳定的学术联系,为后续多名年轻教师访学开辟了稳定的渠道;在法学学科设立第一个由香港胡关李罗律师行胡宝星律师捐助的100万元学术基金;作为大陆首届法学家代表团的重要成员访问宝岛台湾,并与台湾学界建立了重要的学术联系,在我们当时还没有能力购买台湾法学学术著作的情况下,获得孝慈基金会长期大批量赠送的台湾法学学术著作,这在当时的国内各学校是少见的,台湾书至今仍然是法学院资料中心的一大特色;第一个应邀在国内外多所高校讲学;作为核心成员,申请设立了南开第一个法学硕士点,在很长的时段,主要以一人之力,担当起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培养和带起了有南开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团队,国际法学科一直是法学院的优势学科之一;第一个荣获、至今也在法学院教师中唯一一个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选入《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1998年又被该中心选入《国际名人传略词典》,这在南开法学教师中是第一人;年届82岁高龄,完成自传《从北大到南开》一书,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坎坷的经历和奋斗的岁月。高先生在南开法学教师中创造的第一,也许我总结的还不全,但仅就上述十几个第一,我们都难以想象,也难以企及。高先生是南开法学的一面旗帜,是南开法学的骄傲,更是南开法学人的榜样。
高先生作为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从1981年至2003年,担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长达22年,参与了大量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为天津的地方立法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天津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
作为老一代法学家,高先生一生历经坎坷。他的学生时代经历了战争和动荡,也造就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高先生1952年北大毕业后到南开任教。1959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高先生被迫离开南开。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年届50岁的高先生回到南开,开启了先生法学领域拼搏的岁月,也创造了国际经济法南开的辉煌。
以高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奠定了今天南开法学发展的基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今天的南开法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6人,讲师11人。全日制在校生1017人,本科生532人,研究生485人(其中法学硕士生130人,法律硕士生290人,博士生65人,外国留学生16人,来自台湾的博士生15人)。法学院设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法学院于2015年搬入津南新校区,有了11000平米独立的法学院大楼。法学院师生非常努力,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批中青年教师有了很大的成长和发展,每年举办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有百场左右。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法学,今天的南开法学人负有重大的责任。借高先生90华诞和执教67周年的庆祝活动,研讨高先生的学术思想,学习高先生的学术风范,听取高先生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必将为法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南开法学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新的进步,为百年南开添光加彩,为全面依法治国做出新贡献。
祝高先生身体健康,快乐如意,再添黑发,学术之树长青!
谢谢!
魏玉洁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