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国副教授主讲南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沙龙第1期

发稿时间:2019-06-04浏览次数:444

2019530日下午1830时,南开大学法学院胡建国副教授在法学院333会议室做了题为“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思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系南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沙龙第1期,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举办。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管理网络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讲座的与谈人为谢晴川博士,主持人为向波副教授。另有十多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沙龙。

胡建国副教授首先从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切入,就如何界定跨国技术转移进行了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通过列举跨国技术转移所涉各方的主要目标以及矛盾冲突点,结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细致分析了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胡建国副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时代,跨国技术转移不仅包括技术转让和许可,广义上还可以包括技术本地实施和技术产品贸易。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可被用于解释跨国技术转移相关问题。就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跨国技术转移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之一;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跨国技术转移。在技术转让层面,一般而言,技术持有者与使用者利益通常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技术出口国与进口国的主要目标可能存在较大的冲突。因此,在跨国技术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均关涉知识产权保护或需知识产权法律规制。

胡建国副教授还结合“美国诉巴西专利保护案”、美国对华301调查、美国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案(DS542)、欧盟诉中国技术转移措施案(DS549),从跨国技术转让的具体问题阐释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技术转移过程中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方面以及各国具体做法与冲突,揭示出中美贸易战以及全球市场争夺中各国企图通过技术竞争占领制高点的实质。最后通过介绍中国、美国和欧盟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相关规定,指出外资安审机制作为限制外国获取本国先进技术、维持本国技术领先地位的战略竞争手段,审查范围在逐步扩张,甚至扩张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在与谈环节,谢晴川博士从伯尔尼公约的历史发展以及TRIPS协定的形成,谈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问题。同时,他鼓励同学们结合本次讲座所获的思考与启发,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做“大学问”。主持人向波副教授作最后总结,谈到胡建国副教授结合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以综合性视角阐述和分析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实践中棘手的许多具体问题。本次讲座在参与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