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竞超老师讲授“以学术为业的法科生活”的经营之道

发布者:李雁伟发布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67

(通讯员 赵婧楠 张晶晶)20221021日晚,一场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法科生活:立志、规划与行动”的讲座线上线下同步开讲,吸引近200名法学院师生参加。讲座由南开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孙竞超博士担任主讲人,副院长陈兵教授主持。

孙竞超老师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5年赴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期间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有着“通专结合”“中西并行”的教育背景。她结合自身进行法学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历与体会,从学术立志、生涯规划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孙竞超老师开篇引用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中的观点,建议同学们综合考量外部条件、内在志向与工作内容各方面的因素,审慎判断是否将学术研究列入职业规划。立志踏上学术之路后,则要抓住起步期的关键阶段做好计划。孙竞超强调,本、硕、博每阶段各有侧重,要不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淬炼技能、发现问题,珍惜并规划好法科生的“黄金十年”,以期早日在学术道路上能独当一面,有所成就。她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旁听学术讲座、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等途径锻炼“以学术的方式”读书、提问的能力,“实现学术品味与学术能力的同步提升”。从提高系统性阅读量和训练学术语言使用能力两方面着手,具化学习路径,垒沙成塔,激发学术潜力。谈到两位“法律圈”著名的成功女性玛莎·努斯鲍姆和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个人经历时,孙竞超说:“因为性别天然的社会分工,女性想要获得成功,需要承担来自家庭、职场等多方面的压力。女同学们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学术热情是否足以提供克服现实的困难的精神支撑,踏上学术之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单靠祈求和等待,只能一无所获,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行动。我们应当去做我们的工作,正确地对待无论是为人处世的还是天职方面的“当下要求”。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握着他的生命之弦的守护神,并对之服从,这其实是平实而简单的。”这是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结尾对年轻研究者给予的祝愿与期待,孙竞超老师也借此与同学们共勉:“无论做哪一行,都要脚踏实地去做我们的工作,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努力成为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

作为法学院2022年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本次讲座创新“线下+线上”同步共享模式,聚焦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业生涯规划时所遇到的“科研与实务如何抉择”“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学术潜力”“女生是否适合读博士”等热点问题,邀请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经历,从亦师亦友的角度给予同学们提示和引导,在分享可借鉴的“方法论”的同时贯穿专业特色的人文关怀,受到了与会同学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据悉,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结束后,法学院还将陆续推出新一季的“法的门前”系列讲座和“南开法学思享汇”系列活动。“匠心策划、精心选题、用心运作”,以“品牌化”的法学学术活动,延伸“第二课堂”教育引领阵线,营造“教学同堂、师生相长、切磨箴规”的学术氛围。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