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佳钰 米吾木提 周敬文)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构建“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的大思政大实践育人格局,2022年暑期南开大学法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共组建17支队伍,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赴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多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依托“师生四同”项目申报,在13位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课题调研。
牢树中国自信 调研国情民情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法学院师生坚持南开爱国底色,共8支师生队伍选择该主题专项,深入社会调研国情民情。
其中,在法学院副院长陈兵教授的指导下,2021级本科生徐永祺带领的队伍学习杭城建设者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队伍走进蚂蚁集团、云栖小镇、杭州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实地调研中感受互联发展大势。“用互联网为依法治国赋能,可以使法律更便捷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成为百姓维护权益的利器!”实践队成员2020级本科生周子桐如是感叹。
2020级本科生王思逸则带领实践队伍前往天津蓟州区,在法学院团委魏荟羚老师的指导下实地调研多肉种植产业。实践队就双河湾产业园的多肉种植产业种植特点、市场环境等方面切入,详细了解产业现状及困境,结合技术实际与先进经验提出增效增收措施,为蓟州区乡村振兴出力。
专业知行合一,紧贴法治脉搏
在法学院青年教师孙竞超、吕怡维的指导下,2020级本科生仇晨溢带领的队伍以“探智慧法院建设路,究诉源治理新格局——宁夏兴庆区法院实践调研”为课题,赴宁夏银川市开展深度法治调研实践。通过与银川市兴庆区法院开展座谈,参访便民服务中心、访诉讼服务中心,参观了解导诉机器人工作机制等丰富活动,深刻感受智慧法院的创新发展,体悟以民为本的法院精神,对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纠纷的专业所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升华了理解体悟。
在法学院王彬教授的指导下,2021级本科生王思棋带领的实践队主题聚焦乡村法律顾问制度运行机制和效果研究,团队以天津市蓟州区为典型考察地,在王彬教授的随行指导下,调研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尝试为当地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方案,切实以南开法学智慧贡献基层法治治理。
坚定中国信仰,传承红色基因
在法学院屠振宇教授、团委副书记周敬文老师的指导下,2021级本科生胡馨予带领的队伍以“触石城红色脉搏,探兵团特色模式”为主题,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经与石河子市文体局多次沟通协同,以“读、学、研、讲”四位一体模式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正式合作共建,挂牌南开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期间在博物馆的支持协助下录制红色微课视频5期,实践队员以青春视角和动情讲解,重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法学院柯振兴老师的指导下,2020级本科生张燕婷带领的队伍以“红色薪火滇路传,公能育人荣光闪——从云南省教育、民族、长征角度探访红色文化”为主题赴云南省进行实践。实践队将育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精神相结合,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为当地治理建言献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海东老师的指导下,“信仰在心·津城寻路”实践队于天津市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观看红色纪录片,学习党史。百年历史沧桑,百年英雄辈出,实践队伍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以行动践行爱国。
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发展
聚焦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2019级本科生赵靖楠带领的队伍以“乡村支教与乡村建设发展调研”为实践主题,在周敬文老师的指导下,继2021年暑期学院队伍首次赴河南省平顶山市红石崖村开展支教后,继续第二年接力行动。尽管由于疫情无法全面在线下开展,队员们仍以高质量的标准要求,以云端连线的方式与乡村孩子们面对面、心连心开展授课和交流。在支教内容上,不仅包括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讲解,队员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等特色课程。同时立足中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学业生涯分享、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全面助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据悉,在法学院党委的重视指导和团委的精心组织下,法学院长期以来形成了优良实践育人传统和浓厚实践文化氛围,学校“师生四同”模式对学院学生的教育成效日益彰显。学院注重发挥法学专业特色优势,开展特色鲜明的法治调研和普法宣讲,使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辅相成,依托“师生四同”课题开展的实践项目逐年增加,专业教师带队人数逐年增加,学院实践队多次获“全国百强”优秀实践团队、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活动等荣誉。南开法学师生用脚步丈量广袤祖国,用眼睛观察依法治国,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奋进之姿和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