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至5月29日,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和辽宁大学主办的中国国际法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迈向国际法研究和实践新征程”。本届年会的参加人数和论文提交数均创新高,议题范围广泛、主题鲜明,与会代表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际法治观、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南开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白佳玉教授、唐颖侠副教授和胡建国副教授参会并做主题发言。
南开大学法学院白佳玉教授在议题二“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40周年”中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背后的国家利益考察与中国实践》的发言。白老师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是国际海洋法规则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缔约国提交的提案中的主张并非无的放矢,其提案背后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其谈判过程中蕴含着对谈判尖锐问题的妥协、平衡与调和。中国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提案的背后显示出中国所秉持的“义中有利、利融于义”的义利观。当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维护的利益呈现出由国家利益向全人类共同利益演进的趋势。中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成为基于国际法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贡献者,在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公海生物多样性养护等与全人类共同利益联系密切的海洋法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
南开大学法学院胡建国副教授在议题三“区域贸易协定与自贸区法律问题研究”中,做了《跨国补贴视域下 CPTPP 非商业援助制度与中国应对》的发言。与现有文献主要从国有企业角度展开研究不同,胡老师从跨国补贴视角深入分析了CPTPP非商业援助制度与中国应对问题。跨国补贴是指一国提供的旨在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其他国家领土内经济活动或者具有此种效果的补贴。跨国补贴会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其规制应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影响。目前,跨国补贴的多边和单边法律规制不足。CPTPP"非商业援助"本质上是向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在落入SCM协定范围时受其规制。相比SCM协定,该项制度的最大特色是对跨国补贴进行了法律规制:不仅规制货物领域的跨国补贴,而且规制跨境提供和商业存在两类服务跨国补贴,并间接规制货物和服务领域的跨国投资补贴。CPTPP非商业援助制度沿用了SCM 协定的贸易法规制方法,参照其可诉补贴制度规制非商业援助对缔约方间贸易或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缔约方只能诉诸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非商业援助争议,且法律救济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如加入CPTPP,非商业援助制度将会影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在 CPTPP加入谈判中,中国应重点关注CPTPP 非商业援助对跨国补贴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影响;反对将商业类国有企业作为"缔约方"的一部分,坚持其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性质;积极争取更多政策空间,但国内改革应坚持既定方向并努力向CPTPP看齐。应充分利用CPTPP 非商业援助制度留下的政策空间,包括相关豁免或例外条款甚至是规则漏洞。此外,应积极参与跨国补贴多边纪律的构建。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法学院唐颖侠副教授在议题十八“国际人权与人道法新发展”中,做了《强制性人权尽责立法的考量因素与类型化研究》的发言。唐老师指出,《工商企业与人权:实施联合国“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指导原则》在 2011 年得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核可后成为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核心国际“软法”文件,其中人权尽责是该指导原则第二个支柱“企业尊重人权责任”的核心要求。实践中,企业并未很好地遵守该指导原则和人权尽责的要求,导致人权侵犯事件甚至悲剧时有发生,这凸显了“软法”机制的局限性。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通过国内立法要求企业强制性人权尽责的运动,这些法律使得上述指导原则在国家层面由“软”变“硬”,具有了强制执行力。对已有强制性人权尽责立法的类型化分析有助于比较研究各国立法的适用范围和核心义务,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强制性人权尽责的国内法既是作为国际“软法”的《指导原则》在国内的转化与落实,反过来也会对国际工商业与人权条约的演进以及区域层面统一的人权尽责立法产生促进作用,在国内法与国际法(包括区域法)之间形成融合和联动。在区域层面,欧盟议会已通过决议制定一部跨部门的、强制性的企业人权尽责的立法 ,美洲人权委员会在 2019 年发布了《工商业与人权:美洲标准》,建议其成员国采取强制性人权尽责。在国际层面,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 2014 年设立了一个政府间工作组,其任务是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要求缔约国实施强制性人权尽责措施。可见,在国际法、区域法和国内法中要求企业强制性人权尽责已成为全球工商业与人权运动的发展趋势,讨论的重心已从是否需要制定强制性人权尽责立法转向选择何种立法模式以及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效力。
本届年会共有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八百余人正式报名线上参加会议,四千余人在线收看直播。
文案:唐颖侠,审核:宋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