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南开大学法学院唐颖侠老师邀请了吉林大学法学院魏晓旭博士为法学院师生讲授国际法模拟法庭书状的写作方法,法学院王鹏老师、贾卓威老师和70多位同学参加了讲座。这是第19期“南开法学工作坊”系列讲座活动。
在讲座之前,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华琳教授致欢迎辞。宋老师强调了国际法的学习以及文书写作在法律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对魏晓旭博士的讲座表示了期待和欢迎。
接着,由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唐颖侠老师对魏晓旭博士进行了介绍。魏晓旭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人权》《社会科学战线》《探索与争鸣》《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IHL、JESSUP、ICC等模拟法庭赛事中,长期担任吉林大学法学院代表队的领队、教练,并多次取得各类赛事的一等奖、二等奖、最佳书状等成绩,其中包括:2019年IHL大陆赛区季军、一等奖、辩方最佳书状,晋级2020年IHL亚太赛区;2021年IHL大陆赛区季军、一等奖、控方最佳书状,晋级2022年IHL亚太赛区;2022年IHL亚太赛区控方最佳书状;2022年ICC英文赛书状总分第一名。
介绍结束后,魏晓旭博士正式开始了本次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模法师”的笔杆子:书状写作经验分享》。本次讲座从两个层面来讲述书状写作方法,一是一般性,即从模拟法庭竞赛的整体出发进行讲解;二是具体性,即从书状写作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讲解。
在第一部分,即总论部分中,魏晓旭介绍了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四明白”原则。其中包括“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写得明白”、“说得明白”四个方面,分别从阅读与检索的清晰明确、思考的逻辑脉络、写作的反复磨砺、表达的清楚充分这四个层次给同学们作出了指导。第二个原则是“两大抵”原则。这一部分强调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法律上都要尽可能更加深入地探索和思考。魏晓旭强调,在法律方面,如果找不到可适用的法律,那大抵是还有探索的空间;在事实方面,如果想不通案件事实细节,那大抵还有思考的空间。第三个原则是“一小说”原则。这一部分建议同学们像阅读侦探小说一样阅读赛题案例。对于信息的摄入,要咬文嚼字、前后串联、立体规划;对于信息的输出,要多为纵深、立场清楚、讲述故事。同时还要关注对案件背景的介绍并加强对于相关领域常识的理解。在介绍完这三大原则之后,魏晓旭博士运用了具体的案例对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更为细致地解释。
在第二部分,即分论部分中,魏晓旭以不同国际法模拟法庭的评分表为切入点,对诉状写作要点进行了梳理。首先,书状作为一篇英文文章的写作,要符合英文的写作规范,不能有严重的语法错误。在基本盘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的三大原则,他梳理了五点书状写作的要点。一是Issue的写作,要做到内容凝练、逻辑严谨。在结构上,诉状要是多级论点的有机组合;在内容上,论点要是论证内容的总起概括。二是Rules的引用,即在以法律为准绳方面,要注意国际法的渊源问题,区分“名称”与“概念”,警惕“名称”的罗列而更加深入理解“概念”,在考虑引用的法律的位阶问题时,要考虑法律的实质性效力。三是Application的认定,即在以事实为依据方面,结合之前所说的两大抵和一小说原则,对于事实类型,要确有其事、进行合理推测;对于事实架构,要能从多层面立体展开;对于事实陈述,要能做到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做到事实与法律结合。四是Conclusion的总结,即在结论总结方面,要有不同逻辑层次的论证结构,要注意Issue与Conclusion的区分,尽量避免重复,这也可以类比到论文写作时,摘要、各级标题以及结论的写作方法上。五是Citation的引注,对于不同的注释类型,事实类注释与法律类注释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注释形式,要做到要素完整、符合印证规范,同时要注意注释缩写问题。
最后,魏晓旭博士对于书状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同学们进行了激励。他认为,书状写作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没有绝对正确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其次,他认为任何方法都要考虑具体的现实,不能生搬硬套方法论,要结合具体事实去合理运用,最后他鼓励同学们要知行合一,多多实践,积极写作,才能有所进步。
在讲解结束后,同学们向魏晓旭博士提出了自己在参加模拟法庭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并得到了魏晓旭博士亲切而详细地解答。
本次讲座在魏晓旭博士的精彩讲授中圆满结束,共有近80位师生参加。魏晓旭博士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深厚、旁征博引,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学生们表示这次讲座不仅为我们理解国际法模拟法庭的书状写作打开了新思路,也为法学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通讯员:于一,审核:宋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