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冯学伟:法律史教学中的图表歌诀

发布者:李雁伟发布时间:2022-03-28浏览次数:346

冯学伟,1981年生,山西大同人,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文化,兼及民间契约文书收藏。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西家族契约文书中的法律与秩序研究”,出版专著《明清契约的结构、功能及意义》,编著《福建洋坑许氏文书》《中国法制史丛刊》等,在《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一、听课

作为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我没有听过一门完整意义的本科中国法律史课程,最早的听课感受来自于2001年母校太原理工大学开办的法硕辅导班,当时聘请山西大学周子良教授讲授《中国法制史》,尽管周老师的普通话不很标准,但其中的“八五十一”带数型记忆法对我影响很大。之后四次备考法硕,我的法律史知识更多是从“网络搜索下载班”学来的,如郭成伟、刘广安、赵晓耕等教授的网络音频课,其中的“武德律,开其端;贞观律,定其型;永徽律,疏其议;开元律,刊其定”口诀也是促成我撰写法制史歌诀的直接诱因。

在吉林大学求学期间,听的最多的自然是恩师霍存福教授、吕丽教授的法律史硕士课程。两位老师虽不是演讲型的老师,但课堂上也各俱特色。霍老师的课程里总有自己新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思路和规划,给人以启迪;而吕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上课非常认真,总能中气十足地讲完一下午的课程,从头到尾毫无懈怠。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甚至课间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都成为我日后从教的宝贵财富。

二、歌诀

刚到沈阳师范大学工作时,青涩得很,在校外桌游店伪装成研究生和学生一起玩杀人游戏都没有被发现。玩游戏时最大的收获是听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老师,其中不乏中肯而又犀利的品评。我因而暗下决心,教学是个以良心换良心的活儿,不能马虎,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但真正站到讲台上才发现,一个工科出身、不善言辞、喜欢有一说一的人,想把课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并不容易。我只能另辟蹊径,从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入手,把课程讲出自己的特色。对于多数文科类的课程,基础知识的记诵总是令初学者头疼的事情,很多学生没有体会到课程的乐趣就已经产生了厌倦之情。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记忆困难,我基于自己由工改文、转易多师、数次考研、久病成医的经验,发现以口诀的形式记忆重点知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于是我不断研究并总结已有的知识,编制一些口诀讲给学生,效果颇佳。最终经过四年的本科教学积累,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编成《法制史歌诀》128句,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很受学生欢迎。歌诀里为了囊括更多的知识,大量使用了带数型,如八五十一,再如模仿评书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而成的“一礼二维三疾残、四官五刑六赃贪、七杀八议九品官”等等。而且,这种不求理解、通过韵律辅助的大体量记忆,还有引发灵感、直觉、培养创造性的优势。更为可喜的是,对教学非常投入的李拥军教授看到《法制史歌诀》后,也编成了《法理学歌诀》,方便了学生记忆。


图一 教学照片

三、图表

来南开大学工作后,本科新生多数已是00后,面对成长在二次元时代的青年学生,明显感觉他们交流时图像语言的丰富与文字的极简特征。经学生介绍,答了一百个题,勉强申请到B站账号,尤其是哔哩哔哩漫画网上满屏色彩艳丽、形象鲜明、用语极简的漫画人物,给我的冲击很大。顿时觉得我那满屏文字的PPT已落后时代好多年,图多字少的讲授内容,可能更适合读图时代的年轻人。虽然不能把上课变成追漫,但在讲授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插入图、表,肯定会成为亮点。

绘制图表,对于工科出身且有一定绘画基础的我来说,不算什么难事,难在如何找到恰当的图表内容。经过对法律史学科的重点知识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还查阅律学著作、借鉴传统智慧,终于构思出了唐六赃坐标图(见图二)、斗伤刑图(见图三)、明六赃指掌图(见图四)、利维坦养成记(见图五)等。把这些构思好的图表落实到纸面上虽然不容易,但更难的是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徒手画到黑板上,得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我中途甚至觉得何必为难自己呢,几欲放弃。最终看到学生的评价:“法律史,又名美术课,爱了”、“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图二 六赃坐标图

图三 斗伤刑图

图四 明六赃指掌图

图五 利维坦养成记——中国法律史的动漫之旅

四、理想

作了二十多年的学生,又忝为人师十年,总的感觉是,一个老师不论学问如何、才情如何、地位如何,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把教学当回事,就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学生看到美好、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大学教学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付出及其对学生的意义很难量化评估。而我理想中的法律史课程不是那种描述式的历史讲授,应当具有规则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带学生完成一次真实的法律穿越,去感受传统社会的制度文明,共同以鲜活的课堂法律实践体会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规则、法律智慧和秩序原理。“同情式地理解”古人是如何应对具体法律问题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虚构且概念化的影视剧层面,比如古代刑官和普通百姓具有何种程度的律令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传播的,古人买房置地时如何书写相关的契约文书,遇到婚丧嫁娶等重大生活事件如何筹款融资,有了纠纷如何解决,有冤屈如何申诉,诉状如何书写,如果你是一个古代的法官如何应用传统律令审理案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