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南开法律评论》十周年茶话会举行

发布者:李雁伟发布时间:2016-05-10浏览次数:684

  

点击查看原图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勇于作为的南开法学青年筚路蓝缕,背负《南开法律评论》的梦想一路前行,至今已逾十个春秋。58日下午,编辑部以“我与《南开法律评论》十周年茶话会”为主题在法学院331举行座谈交流,共话学生办刊的历史发展和开拓创新。

茶话会以主持人何奇子回顾《评论》的十年发展开场。

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任《北大法律评论》主编的李晟老师首先发言,精要地为大家介绍了《北大法律评论》办刊的缘起、发展和挑战,并以此为视角对《南开法律评论》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编辑部首先应当明确刊物定位,“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从具体操作上来说,一是以南开优势学科为平台,塑造自身学科特色;二是加强编辑部同外界的学术互动,未雨绸缪储备稿源;三是强化编辑部的历史与制度传承;四是适当吸收本科生参与编辑工作,更好地与其他院校建立联系,谋求长期发展。李晟老师指出,我们不应局限于学生办刊的定位,而应在思想上开放兼容,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理想主义追求。

随后进入主题发言部分。《南开法律评论》第十一届主编王果就“本刊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进行发言。在介绍本期编辑部的具体情况时,首先回顾了作出的系列改革和尝试: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从法学院研究生会脱离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二是由博士生担任主编,依托南开法学博士点,在刊物定位上更多地关注学术;三是在人员构成上,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确保期刊内部的传承。谈及编辑部的常规工作方面,王果主编就坚持匿名审稿制,审稿期限、层级的把握,来稿的质量与推广手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汇报。最后在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上,王果主编就学院官网增设编辑部子栏目版块,提升刊物定位,缩短出刊周期,更换出版社,加强与院内的联系,保证内部传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思。

《南开法律评论》首届主编马凤岗就“回顾创刊初衷与预期设想”进行主题发言。马凤岗师兄通过分享创刊经历与想法,为编辑部发展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回顾创刊历程,他总结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开放,在办刊中吸取兄弟刊物的经验,在稿源上不设限制;二是务实,兼顾司法实务与现实需求;三是激情,在创刊的过程中成员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也鼓舞了历届学生对刊物的付出与坚持。谈及作为一名学生编辑的体会,马凤岗师兄对编辑部全体成员任劳任怨、团结协作的激情充满感动,同时认为编辑部的经历对于个人学术视野、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编辑身份能给予我们的成长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他希望编辑部能够再接再厉,创出南开品牌,无愧南开二字。

第五届主编袁松就“在继承中寻求改变与突破”进行发言。说起“我与南开法律评论”,袁松师兄谈及刊物转型期的坚持和守护,和编辑们完成继承与发展的努力。“你与南开法律评论”是袁松师兄对新编辑们的寄语和希望:一是在客观总结办刊经验的基础上放眼日后的发展,少走弯路;二是将改进问题点落实到行动上;三是希望编辑部继续努力,将《南开法律评论》作为我们的共同事业,提升期刊价值。

第九届主编贾浩强就“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进行发言。贾浩强师兄的发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上他与希望刊物坚守学术,微观上提出了“为什么办刊”和“办刊给谁看”两个基本问题,并指出在编辑部工作中,要把握一个核心是稿源,确立两个目标是编辑部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针对微观层面的问题和困境,贾浩强师兄从硬件、软件和责任心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并以“年轻,不可看轻”的寄语为发言作结:编辑部的十年成长尚年轻,不轻看自己,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身,做“对得起南开,对得起法学”的刊物。

活动最后是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同编辑部全体成员以及法学院热心学子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办刊工作中的体会、创新与拓展平台等问题。现任副主编宋靖豪总结时,提到投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努力将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南开法律评论》走过十年,感谢法学院对编辑部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将坚持“南开”品质,努力追求更上一层楼。

  

摄像:《南开法律评论》编辑部 梁金马

文字:《南开法律评论》编辑部 方芳 魏源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