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博士来我院讲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3浏览次数:870

    2013918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支振锋博士在主楼304做了题为《中国关怀与实证研究——法学研究的新旨向》的讲座,法学院刘风景教授、王彬博士、李晟博士以及30余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了讲座。

支振锋博士认为,好的学术作品应符合有价值、存在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本标准,目前中国的学术研究主要存在三个层次,一是用文献说话,主要从介绍与评论的角度进行展开,二是与作者对话,这是从一个思想史的进路进行研究的方法,三是与问题对话,主要表现在对元命题的发问上,而第三层无疑是最有难度却最能体现研究深度的做法。支振锋博士谈到,从学术目的看,真正的学术作品应能做到求知、求美、求真、求解、求是、求理以及求新七个要求,学术应有助于本土问题的解决,应有理论发现和创新,学术无国界,但须知学者是有国界的,中国的学者应有理想赢得世界同行的尊重。之所以强调学术研究的中国关怀,支振锋博士发现,当下许多学者的研究做法并未立足本土,无论在问题提出、研究方法还是基本结论等方面,只是单纯的引进欧美的做法,很多问题如堕胎权问题同性恋问题等可能在中国尚不足以成为一个学术问题,中国学者似乎更应该关注生育权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场面非常丰富,但创造明显不足,大量的译介式、感喟式、伪三段论的文章充斥学界,掩盖不了中国学术研究主体迷失的现实。因此,中国的学者应加强本土关怀与问题意识,跳出学说到学说,理论到理论的惯常做法,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造。支振锋博士反对中国特殊论所谓的接轨论与达标论,他认为,中国的学者既可以成为现有理论的批判者,也能成为新理论的创造者,中国学者应有服务人类全体的学术理想,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研究才会获得世界同行的接受和尊重。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师生分别就研究方法、论文发表、注释方法等问题向支振锋博士进行提问,支博士做出了精彩解答。

支振锋博士简介:

支振锋,河南新蔡县人,197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2007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2004年),清华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肄业);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2001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系副教授,《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另有合著1部,译著5部;在《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政法论坛》、《开放时代》、《法学家茶座》、《民主与法制》、《政治学研究》及《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