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兵建
职务: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
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工作地点:
电子邮箱:pkuzbj@163.com

一、基本情况

邹兵建,男,1986年生,江西余干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兼任教育部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秘书处成员、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天津市法学会刑法学分会秘书长、天津市法学会犯罪学分会常务理事;2005年以全省第四名、全市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法学家、国家文科一级教授陈兴良先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刑法因果关系、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正当防卫、影响力案件等;出版专著《刑法教义学的案例进路》,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律科学》《清华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人民法院报》等刊物转载;2015年、2017年两次入选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期刊高产作者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荣获第三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第十八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南开大学法学院“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

二、人才项目

1.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2.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三、荣誉奖励

1.第十八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3年)

2.第十届南开大学法学院“良师益友”奖(2023年)

3.“天财2018最具影响力”之最受欢迎教师奖提名(2018年)

4.《刑事法判解》创刊二十周年优秀论文奖(2017年)

5.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期刊高产作者榜(2015年、2017年)

6.第三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16年)

7.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年)

8.北京大学法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年)

9.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2016年)

10.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连续多年)

三、社会兼职

1.教育部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秘书处成员

2.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

3.天津市法学会刑法学分会秘书长

4.天津市法学会犯罪学分会常务理事

5.天津市法学会普法讲师团成员

6.《南开法律评论》编辑

7.微信公众号“煎饼卷刑法”主理人

四、学术成果

(一)著作

1.《刑法教义学的案例进路》(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37万字。

2.《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参与撰写,陈兴良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本书系由陈兴良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篇幅为92万字,邹兵建负责撰写了其中第九章和第十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合计8万余字)。

(二)CLSCI来源期刊论文

1.《轻微暴力行为入刑否定论》(独著),载《环球法律评论》2023年第5期,第141-159页。

2.《诈骗罪中处分行为的体系位置与内容构成》(独著),载《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4期,第57-73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22年第8期,第108-122页。

3.《过失犯中结果回避可能性的混淆与辨异》(独著),载《中外法学》2021年第4期,第984-100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21年第10期,第96-113页。

4.《论相当因果关系说的三种形态》(独著),载《清华法学》2019年第4期,第76-96页。

5.《社科法学的误会及其风险——以戴昕教授对刑法学中自杀研究的批评为样本的分析》(独著),载《法商研究》2019年第4期,第76-88页。转载于《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9期。

6.《正当防卫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法教义学研究》(独著),载《法学》2018年第11期,第139-153页。

7.《互殴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独著),载《法学评论》2018年第3期,第171-183页。

8.《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司法偏差与立法缺陷——以赵春华案及22个类似案件为样本的分析》(独著),载《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8期,第115-129页。

9.《合法则性条件说的厘清与质疑》(独著),载《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3期,第54-71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9期,第120-134页。

10.《条件说的厘清与辩驳》(独著),载《法学家》2017年第1期,第77-91页。

11.《论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指导性案例11号为切入点的反思》(独著),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1期,第46-60页。转载于《人民法院报》2017712日版。

12.《中国刑法教义学的当代图景》(独著),载《法律科学》2015年第6期,第36-46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6年第3期,第71-85页。

13.《刑法因果关系的司法难点——基于刑事司法判例全样本的实证研究》(独著),载《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12期,第23-37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学文摘》2016年第2期,第76-77页。

14.《“明知”未必是“故犯”——论刑法“明知”的罪过形式》(独著),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5期,第1349-1375页。

15.《跨越李斯特鸿沟:一场误会》(独著),载《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2期,第123-142页。

(三)其他CSSCI来源期刊(包括扩展版、集刊)论文

1.《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证成——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的尝试》(独著),载《中国法律评论》2020年第1期,第109-133页。

2.《法教义学释疑——以刑法教义学为重点》(独著),载江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4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18页。

3.《论刑法公共安全的多元性》(独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12期,第9-19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4年第4期,第23-34页。

4.《偶然防卫论》(独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3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170页。

5.《论刑法归因与归责关系的嬗变》(独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3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349页。

(四)其他论文

1.《余某平案中的逃逸问题》(独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2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78-97页。

2.《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问题》(独著),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6期,第107-124页。

3.《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的正本清源》(独著),载《经贸法律评论》2020年第6期,第144-158页。

4.《论我国刑法第20条的条款关系》(独著),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8年第4期,第101-112页。

5.《公共政策与个案正义的博弈——李昌奎案的冷思考》(独著),载易延友主编:《中国案例法评论》2015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58月版,第65-74页。

6.《交通碰瓷行为之定性研究——以李品华、潘才庆、潘才军诈骗案为重点的分析》(独著),载陈兴良主编、车浩执行主编:《刑事法判解》第1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8月版,第90-126页。本文荣获《刑事法判解》创刊二十周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7.《施某某等17人聚众斗殴案(检例第1号)的三维解读》(独著),载陈兴良主编、车浩执行主编:《刑事法判解》第17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11月版,第130-162页。

8.《两高指导性案例效力新论》(独著),载《时代法学》2014年第3期,第30-38页。

9.《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罪名体系考》(独著),载《科技与法律》2014年第1期,第76-113页。

10.《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新论》(独著),载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19卷),法律出版社201412月版,第168-194页。

11.《欺骗并胁迫而索财行为之定性研究》(独著),载《南都学坛》2014年第5期,第70-79页。

12.《酌定不起诉:困境与出路——以检例第1号为切入点》(独著),载《信念超越热爱——北大法律信息网文萃(2014—201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月版,第29-44页。

(五)报纸评论

1.《交通碰瓷行为的刑法规制》(独著),载《天津日报》2018813日版。

2.《杀人偿命一定就正义吗?》(独著),载《北京青年报》20141215日版。

(六)公众号原创文章

1.《唐山烧烤店群殴女子案,最高可以判几年?》(独著),“法学学术前沿”公众号2022612日推送,阅读量:6.2万。

2.《江歌案中,为何刘暖曦构成且仅构成侵权?》(独著),“法学学术前沿”公众号2022219日推送,阅读量:1.2万。

3.《阿里女工被性侵案中,王某文为何无罪?》(独著),“刑事法判解”公众号2021109日推送,“青苗法鸣”公众号20211012日转载,累计阅读量:1.2

五、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刑法归因归责中的反事实思维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CFX044),鉴定等级:良好。

2.主持完成天津社科项目“刑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TJFXQN18-002),鉴定等级:优秀。

3.主持完成司法部项目“正当化事由的理论建构与司法适用研究”(项目编号:16SFB2020)。

4.主持完成中国法学会项目“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法教义学研究”(项目编号:CLS2016D54)。

5.主持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司法案例课题“新型毒品犯罪类案研究”(项目编号:2021SFAL011),鉴定等级:优秀。

6.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0zd&044,首席专家陈兴良)。

7.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8,首席专家张骐)。

8.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1,首席专家黄太云)。

六、联系方式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南开大学法学院(邮编:300350

邮箱:pkuzbj@163.com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