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科:巍巍南开壮哉法学

发布者:李雁伟发布时间:2024-01-09浏览次数:10


可曾听见,南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声?可曾记起,南开已然走过整整90年的磨砺轮替?正是这历史的风雨洗礼,使南开的亭台楼阁悄然褪色,也正是这历史的沧海桑田,积淀了南开的历史与辉煌,铸造了南开大学的文化品格与学术精魂,创造出数不尽的骄傲与荣耀。君不见,昔日少年之南开法学,而今已然壮志青年,巍巍之品格犹如母亲南开。而立之年,法学继承了母亲南开的优良传统,紧跟时代,奋力拼搏,正在以骄人的成绩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无法无天”到法学院建制

法学在南开大学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

说她年轻,是因为从1980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法学系至今,南开法学仅仅经历了28载春秋。在此之前南开大学素有“无法无天”之说,意指当时的南开大学没有独立的法学系和天文系。

说她古老,是因为南开大学1919年建校伊始,就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思想,十分重视作为培养治国人才的法学类课程的建设,顺应当时法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聘请了著名学者为南开学生开设法学类课程,强调法律、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密切结合。那时,法学学科先后属于南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建国前的20—40年代,著名学者和法律专家梅汝璈、徐谟、肖公权、王赣愚、张金鉴等先后任教于南开,或在南开授课。王赣愚教授毕生执教于南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然在指导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直至1997年病逝。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南开法学的春天到来了。1979年,在经济研究所设立了以高尔森教授领衔的法律研究室。1980年,南开大学建立法学系,由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在俄语翻译界享有盛名,并将高尔基的《海燕》译成中文的潘同龙教授任首任系主任。于国内较早开展国际经济法研究的高尔森教授,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研究所内设立了国际经济法研究室,1995年成立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所,高尔森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1985年,我国著名法学家李光灿教授在食道癌手术不到一年,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来天津组建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任名誉所长,提出了“面向全国,以聘任为主、调任为辅,打破门户界限,发展横向联系,在自愿协作的基础上,集中全国各科法学学者的力量,组织研究写作,并以此带动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办所方针。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聘任了50余名副研以上的研究人员,开展和促进了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刑事法制、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及刑法、民法等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法学研究所初建时,有许多知名学者来所指导和从事研究工作,著名法学家吕世伦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随着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按法学门类组建了包括法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法政学院,并于1998年实行实体化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南开法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20045月值百年南开暨南开大学建校85周年庆典之际,南开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了。

法学院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8个法学硕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点,及法学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 38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29人,本科生559人;还有研究生课程班学生82人。

法学院广纳贤才,一大批有志于法治建设的优秀学者汇集于此,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骨干队伍,尤其可贵的是,年轻学术骨干成长迅速,他们担当教学科研的重任,成为法学院能够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法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 15人、副教授 22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占教师总数的60.9%

如今,法学院设有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刑法、国际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8个教研室和法学研究室,以及法学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等两个研究机构。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团委及学生工作办公室、法律专业硕士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等工作机构,建有图书资料中心、物证实验室、模拟法庭、计算机房等教学科研支持系统。


上天入地”锐意进取

 “上天入地”,即“研究上天,教学入地”,是南开法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所谓研究上天,就是要在科研方面上水平、出精品,学术指导思想强调质量第一。鼓励教师学生紧跟学术前沿,在主流核心法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同时办好《南开法学评论》,力争办出水平,在法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坚持以学术立院。

所谓教学入地,即要脚踏实地地抓好教学,要突出法学教育的务实性。教学上不仅要及时吸收国际先进法学理论,更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际,邀请经验丰富的在职律师、法官兼课,提高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水平,学与用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及创造性应用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当前要特别加强研究生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开放式办学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南开法学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

首先,在教学与学术活动方面,加大教学投入,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和创新课程内容。在办学中注重和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模拟法庭、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反映法学学科前沿成果和现代法学研究水平、反映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丰富和创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需要,依托南开大学经济和管理学科,经教育部特批设立了“经管法”实验班。实验班由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个专业优秀学生组成,以培养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授予法学和管理学或经济学双学位。

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法学院又设立了“精品课程”,先后设置了7门精品课,作为教学的典范展现了学院近年来独特而新颖的课程构思。2005年,史学瀛教授,环境与资源法学,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柏桦教授,中国法制史,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朱京安教授,国际经济法,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万国华教授,经济法,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陈耀东教授,民法学,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赵正群教授,行政诉讼专题研究,专业必修(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傅士成教授,行政法,专业必修,校级精品课程。

2006年,法学院创建了“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招收理科学生攻读信息安全和法学双学位。该试点班定位于培养信息安全和法学复合型人才。

多年来,南开法学在多个学科领域硕果累累:高尔森教授主编或独著的《国际税法》(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际经济法》(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张强教授的《垄断与竞争:美国反托拉斯政策法律剖析》(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程宝库教授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律问题研究》;史学瀛教授的《国际技术转让法新论》;朱京安教授的《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调整》;李光灿、吕世伦教授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博士点基金项目);周长龄教授的《法律的起源》;侯欣一教授的《邓小平法律思想研究》(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法制通史现代卷》;柏桦教授的《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胡世凯教授的《“明主治吏不治民”: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于语和教授的《中西法律文化散论》;刘春茂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和《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陈耀东教授的《商标保护范围研究》、《商品房买卖法律问题专论》;张玲教授的《专利法理论和实务研究》;孔令苇副教授的《合同责任问题研究》;万国华教授的《证券法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研究》;戚道孟教授的《国际环境法》(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何红锋副教授的《招标投标法研究》;韩良副教授主编的《贷款担保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傅士成教授的《行政强制研究》(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一系列成果。并发表了赵正群教授的《行政判例研究》(《法学研究》)、《得知权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实践》(《中国法学》);傅士成教授的《我国非诉讼行政执行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侯欣一教授的《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陕甘宁边区司法体制改革研究》等一批论文。

2004年以来,法学学科教师出版学术专著33部,教材和工具书25部,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20 余篇:

闫尔宝教授独著的《行政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柏桦教授独著的《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王鹏讲师独著的《论国际混合仲裁的性质》;史学瀛教授独著的《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研究》;李晓兵讲师独著的《宪政体制下法院的角色》;孙建副教授独著的《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际私法问题》;宋华琳讲师副主编的《世界行政法院制度研究》;秦瑞亭教授独著的《冲突法的理论与实务》;侯欣一教授独著的《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何红锋副教授主编的《建筑工程合同签订与风险控制》;赵正群教授任执行副主编的《中国人权在行动2005》;贾敬华副教授独著的《不完备合同的经济分析》;岳纯之教授独著的《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陈耀东教授主编的《旅游法观点述评》;魏健馨教授独著的《和谐与宽容:宪法学视野下的公民精神》;程宝库教授主编的《商业贿赂:全球治理的立法与实践》;于语和教授主编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张勇教授独著的《卓识》、《远见》、《国际人道主义法与中国实践》;刘士心副教授独著的《竞合犯研究》;陈耀东教授主编的《房地产法》;万国华教授、隋伟教授主编的《证券法学》;戚道孟教授主编的《自然资源法》;孙建副教授独著的《国际商事法律制度》等。

同时,学院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级社科项目6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8项,横向委托课题21项,校级创新科研项目17项,校内青年项目18项。

特别是,在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中,法学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4年,程宝库《WTO与中国法治建设》专著,获2004年天津市第九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专著,获2004年天津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赵正群《行政判例研究》论文,获2004年天津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左海聪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陈耀东《商品房买卖法律问题专论》专著,获2006年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侯欣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获2006年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刘士心《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研究》论文,获2006年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万国华《论中国应谨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英文)论文,获2006年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刘士心入选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9月,陈耀东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奖。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法律学科的实践性强,师生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各级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及仲裁机构等建立了实习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已经建立了12个实习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每个假期,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机会,引导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院还面向社会聘请了一大批有司法部门、政府部门等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经验的知名人士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并邀请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来校做学术讲座,举办学术论坛和专题研讨会等活动,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条件,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开阔师生的视野。

法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也让同学们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生活,更加严肃地思考未来。法学院每年都有2—3支实践团队,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5年度,南开大学法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被评为天津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市级优秀团队;在2006年度,南开大学法学院赴唐山及赴黄淮地区暑期社会实践团也均被评为市级优秀示范队。

通过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配合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再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南开大学法学院也迅速地朝着开放的、国际化的法学院迈进。南开法学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已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通过聘请客座教授、互派学者、进修以及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广泛交流。香港胡关李罗律师楼曾资助高尔森教授100万元人民币,用以支持南开国际经济法的研究(1994年),并举办了“信息公开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2002年)。每年都有一大批教师应邀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20064月,法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法学院签署“暑期合作办学”协议,每年暑假期间,两校法学院将互派30—40名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交流,并考察对方国家的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法律机构。

同时,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也使南开大学法学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近几年来,南开法学院多次举办大型会议及学术活动,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士来到南开大学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其中包括高铭暄、佟柔、应松年、朱苏力、贺卫芳等著名学者。

2008年的秋天,法学院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朱榄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劲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传丽,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陈安,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董世忠,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曾华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车丕照等国内知名法学家齐集南开法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081123日,天津市法学会民法学分会2008年年会暨“物权法实施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开法学院成功召开。研讨部分共分为三个单元,聚焦于“农村土地权利”“不动产登记疑难问题”“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停车位”热点问题。天津市民法学各界知名人士齐集一堂,经过热烈的讨论与学术切磋,会议取得了预想的完美效果。

这两个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开法学的研究实力与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最后,在学生工作方面,大力开展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通周末论坛、征集“五四”论文、出版学生自己的学术刊物、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与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

近几年来,在张勇、何主宇、谢洪宾、隋伟等老师指导下,南开法学先后组队参加了“贸仲杯”英语辩论赛和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02年由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中法图”杯法律书评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奖人数和获奖等级与南京大学并列第一,同时,南开大学法学院团委获优秀组织奖。南开大学从2003年起即参加Jessup比赛,分别于2003年获得第三名、2004年获得第五名、2005年获得第一名、2006年获得第五名、2007年获得第四名。南开大学在2005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的第三届比赛中,一举荣获冠军,并获得最佳论文奖,使得他们有机会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总决赛。南开大学通过参加这项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在国内法学界的声誉,扩大了南开法学在全国的影响。同时,在比赛中结识的各方面的朋友也为今后南开扩大对内对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法学院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哈佛国家模拟联合国第52届会议,南开大学是中国唯一被邀请参赛的高校。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突出,获得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1500美元的财政援助,这是一种“奖励性”援助,它的获得是衡量一个代表团在大会上表现的重要标准,所以南开法学人在这次大会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团队。

2007年第五届国际人道法(亚太区)模拟法庭比赛中,南开大学国际法辩论队经过顽强拼搏,最终在十六支参赛队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南开大学队在最佳诉状(Best Memorial)的评比中名列第二。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代表队在历届比赛中首次进入前五名。

在奖学金方面,法学院有自己的特色。自1996年以来,何悦律师在南开法学设立“何悦奖学金”,奖励在学习、外语、研究、社会工作、体育、辩才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同学。2008年,学院原本科毕业生戴上从美国归来,特别地设立了“戴上奖学金”,旨在奖励学习与体育全面发展的优秀本科学生,他是第一个以“体育精神”为奖励标准的设立人,同时也开启了南开法学本科毕业生设立奖学金的先河。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和大型企业、公司纷纷在南开法学院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鼓励法学学生勤奋求学,锐意进取,同时也说明南开法学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并正在茁壮的成长,愈来愈成熟。

法学篮球队和排球队在学校的体育节上多次夺得冠军,在每年的校运会上,法学同学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每年的合唱比赛、文艺晚会都活跃着法学人的身影。在学校的各类先进评选中,学院先后有多个集体和多名个人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标兵,充分展示了法学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

法学院的学生组织,除学生会外,还有“法行社”、“法律援助小组”(南开大学特色社团)、“新觉悟社”、“笛箫协会”、“古琴协会”、“法学院民乐队”和“拓荒者影视艺术同盟”等多个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组织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还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脚踏实地继往开来

1919年,南开伊始;1980年,法学学科独立……这些年来,南开法学蓬勃成长,逐渐成熟。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他,在母亲90华诞之际,回首往昔,感受到的是一种成熟的喜悦,体会到的是一种责任的份量。

几十年来,莘莘学子来到南开法学求知问道——他们是壮志的青年,在南开法学奋发图强;他们是扎实的法学人,从南开法学继续前行;这一路上,串串的脚印,谱写了南开法学人绮丽的人生,见证了南开法学茁壮的生命,延展出了南开法学前行的征程!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在南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在依法治国、法治兴邦之际,在建设和谐国家、民主社会之际,南开法学人将以“教学神圣、学术立院”为理念,同心同德,开拓进取,肩负起社会赋予法学人的使命与责任,创造辉煌!


撰稿:陈耀东


本文原载南开大学新闻中心编《永续的学脉——南开大学学科发展历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