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法律史学者张仁善教授主讲”民国法律史研究的多维视角“

发布者:李雁伟发布时间:2019-09-14浏览次数:1195

(通讯员 王梦婷)2019911日下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学术委员会委员张仁善教授莅临我院,开展主题为“民国法律史研究的多维视角”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于法学院331会议室举行,由南开大学法学院于语和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出席,共享此次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张教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成果,诸如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图书译介目录”的《中国法律文明》、获省社科一等奖的《礼··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等书,同学们在感叹张教授著作等身的同时,了解到法律史的研究范围广泛,《中国近代黑帮》等著作既有学术价值,也表明法律史研究的趣味性。随后张教授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表明民国法律史研究视角的多维度,即时间度、空间度、事实度、效应度。

接着张教授就民国法律史研究的四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张教授首先指出法律变迁具有连续性,虽然1912年始建民国,但1906年的仿行预备立宪已开动了法律近代化的列车。其次法律在不同的空间效应不同,在国家控制的非核心领域法律效力会被削弱。此外法制民国化的六法全书、四级三审的审级制度、奠定中华民国立宪基础的王宠惠等都可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但研究难度最大的还是效应度,法律与社会的互动、法律对社会的控制影响非一时研究方可定论。

张教授还表示不可忽视民国时期法律人的活动。比如被喻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从法理角度解释国人不必遵守“二十一条“的言论,既表现出法律人的严谨克制,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此外国统区、根据地等不同空间的法律人都具有研究价值。

于语和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指出研究视角是非常重要的法学研究要素,时间、空间、事实、效果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年轻学者开扩了研究思路。张教授的讲座不仅体现了法学学者的严谨逻辑,也体现了史学学者的思古之忧情,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

张教授的学识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最后张教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悉心解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次讲座。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