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位知名青年学者做客南开美国公法史沙龙 共话美国公法史的新叙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3浏览次数:1030

 

(通讯员张苗 宋华琳)2015511日下午,来自重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等处的近二十位知名青年学者,莅临南开大学第九期“规制与公法”沙龙,即主题为《美国公法史的新叙事:以“林肯”为方法的探索》的南开美国公法史微沙龙,共话美国公法史。

林肯离开美国宪法的舞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但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宪法议题而存在的“林肯”始终是生活在林肯之后的每一代美国人的当代史问题,也同现代共和国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重庆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田雷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胡晓进副教授首先围绕林肯研究作了主题发言。

田雷研究员在导引发言讲述了《释宪者林肯:在美国早期宪法史的叙事中‘找回林肯’》,他的发言可以分为三部分:找回林肯;释宪者林肯;将林肯理解为我们进入美国公法史的一种立场、方法和姿势。其目的之一是打破仅从司法层面研究林肯的范式,目的之二是要重构林肯的宪政思想与内战前宪政传统(包括宪政话语)之间的联系。田雷老师将林肯放回到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生态之中,寻找其政治话语的生成和演变,并对林肯的宪政思想进行了“三位一体”的重构,指出林肯的宪政思想观包含了“联邦观”、“民主观”和“法治观”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胡晓进副教授结合其最新译著《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讲述了他对美国战争法史的独特见解。胡晓进副教授指出美国内战时期,林肯为了维护联邦统一,颁布了两项具有政治意义的措施,其一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其二就是军队作战命令——《林肯守则》。《林肯守则》允许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包括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去争取胜利,并对战争时期的财产保护、黑奴、逃兵、战俘、假释和南北贸易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胡晓进老师认为美国内战与其说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不如说是一次重建国家共同体的宪法之战。

与会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学术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南开大学法学院李晓兵副教授指出宪法学研究不一定以司法为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史学科的董瑜博士指出,研究美国史应首先做到还原在当时的历史语境,尽量描摹出当时的实态。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于霄博士从平等、自由、民主三方面来探讨美国宪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翟志勇副教授提出,在政治宪法学和规范宪法学之外,宪法史的角度研究,是任何公法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角度。在研究美国宪法时,应加强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政治传统和州宪法传统的理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张力老师指出,美国公法史的研究,应关注公共生活、公共规则、公共秩序的法律进化史,关注法律规范的演进与变化,应从人物、事件、关系等角度研究美国公法史。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站博士后,耶鲁大学法律科学博士阎天指出,法律需要权威,而权威来自历史,历史帮助法律建立了正当性。当代美国宪法变迁理论的核心关切在于,通过解释宪法,平衡并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和政治权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瑞雪指出,我国的美国行政法研究目前偏重研究美国的行政过程,对总统权力等尚缺少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方向博士生焦姣讨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双重制宪,讨论可以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美国公法史,并探讨了社会运动、社会政策与美国公法史的关联。

此外南开大学法学院李晟老师提出,对美国公法史的新叙事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去理解美国宪法,再回归中国现实的这样一个学术方向。南开大学法学院李蕊佚老师从英国宪法、普通法宪政主义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院于家琦副研究员讨论了民意与美国宪法的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文彬编辑、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副主编李宏弢老师也从资深出版人和学术编辑的角度,表达了对美国公法史研究的关注、期待与支持。

本次活动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宋华琳教授发起并主持。主持人在最终简短小结时指出,域外公法史研究可能潜藏了中国视角所规定的“中国特色”,也可以仅仅是“为学术而学术”,首先是要尽可能还原美国公法史的原貌,丰富国人对其的理解。本次活动与会师生约四十人,南开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学者们从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共话美国公法史,为南开师生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也为推动进一步中国的美国公法史研究,提供了诸多知识的愉悦和智识的火花。

 

 【本次活动为南开大学“规制与公法”系列沙龙第九期,也是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研究项目“政府规制、食品药品监管与行政法的新发展”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

 



版权所有@南开大学法学院